热门关键词:  12345678  www.ymwears.cn  工业  企业  管理人员  as
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粮食文化 >
徐州的烙馍、馓子和油条
来源:粮食文化 点击: 发布日期:2020-11-09
信息摘要:
徐州烙馍是江苏徐州著名的小吃,在徐州众多的面食中,这是一种看似极为平常却又颇为独特的,也是令徐州人百吃不厌的面食。烙馍吃起来柔韧、筋软、有嚼头,既压饿,也有健齿作


徐州烙馍的由来
 
徐州烙馍是江苏徐州著名的小吃,在徐州众多的面食中,这是一种看似极为平常却又颇为独特的,也是令徐州人百吃不厌的面食。烙馍吃起来柔韧、筋软、有嚼头,既压饿,也有健齿作用。吃烙馍练口腔肌肉,牙口好。烙馍既不同于北方的单饼,也不同于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饼。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,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相传楚汉相争时,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,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。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,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,发明了一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——烙馍。如果再炒上一盘辣椒炒鸡蛋,煎上一锅辣椒疙瘩,用烙馍卷着吃,更是妙不可言。
史料记载: 支援抗金
据徐州文史资料载: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,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,送于抗金英雄吃。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,历代不衰。曾几何时?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圆圆小饼径尺长,根根馓条黄脆香。外软里酥饼卷馓,送于抗金英雄尝。
传说:军民紧相拥 刘邦得民心。
相传,楚汉相争时,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。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,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,士兵们劳于作战,很少能吃上饱饭,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,徐州百姓急中生智,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,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、携带方便的面点——烙馍。从此刘邦得到民心支持,刘邦军队士气大增,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。



 
徐州馓子的起源
 
春秋战国时期,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“寒具”即为馓子。那时候,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,寒食节(清明节前一二日)要禁火三天,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,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,既是为寒食节所具,就被叫做“寒具”。
2000多年前,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《楚辞·招魂》篇中,就有“粔籹蜜饵,有餦餭兮”的句子。著名宋代词人、美食家林洪考证:“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”“餦餭乃寒具食,无可疑也”。
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。
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《寒具》的诗:“纤手搓成玉数寻,碧油煎出嫩黄深。夜来春睡无轻重,压褊佳人缠臂金。”
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·谷部》记载:“寒具即食馓也,以糯粉和面,入少盐,牵索纽捻成环钏形……入口即碎脆如凌雪。”
新中国成立后,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在一天,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遗失,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,时至今日,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时令食品。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、咸淡适中、馓条纤细、入口即碎的特点,赢得人们的喜爱。
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,口感颇佳。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,其《寒具诗》中写道:“纤手搓成玉数寻,碧油煎出嫩黄深,夜来春睡无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



 
徐州油条
 
油条,是一种古老的面食,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,口感松脆有韧劲,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。很多人误以为,宋朝时,秦桧迫害岳飞,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(油炸桧)来表达愤怒,被看做油条起源,其实,油条远远早于宋朝。早在南北朝时期,北魏农学家贾思勰。在其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。
 
徐州油条的特色是八股油条,是徐州特色地方小吃,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。八股油条以八条面条合拢,形状别致,色泽金黄,香脆可口,香味四溢。因为有八坯,所以称八股油条。八股油条在2000年就已经被评为“中华名小吃”。
 
做八股油条,先要用面揉成一个面团,在面板上涂上一层薄薄的油,以防止和面板黏连。然后在面板上切成小块,再把小块拉成一定长宽的扁形长条,之后抹上一层油。关键的一部是取八条,油面相贴,依次放好,上下两头各用手指按紧,再拉扯成长条,快速放入沸腾的铁油锅内。之后油条膨胀成椭圆形,漂上滋滋油面,色泽金黄。






 

全国服务热线

0516-68009627